11月15日、20日,學校南校區(qū)、校本部、北校區(qū)供熱鍋爐先后點火運營,開閥送暖。至此,歷時七個月之久的供熱改造項目告罄完工,原有的5臺燃煤鍋爐全部下崗,除東校區(qū)外,其余三個校區(qū)的教學辦公場所、學生公寓、教師公寓、體育場館等均實現清潔能源供暖,供暖總面積達24.54萬平方米。

校長劉先春為南校區(qū)供熱鍋爐點火

黨委副書記、紀委書記王瑩成為校本部、北校區(qū)供熱鍋爐點火
“11月15日正式供暖,供熱公司向學校作出的承諾得以如期兌現,我們供熱公司全體人員緊張的心情終于放松了。”供熱公司項目經理陳健勛高興地說。
“近4個多月的努力,我們終于向學校交上了一份答卷,由于管道老化等問題影響了供熱效果,但我們一定會不斷完善,盡快查缺補漏,提升服務質量,切實把供熱的事情做得更好”。甘肅萬潤卓益能源管理公司總經理尹海豐信心滿滿地說。
要完成這樣一項民生工程,必須面對諸多困難。順著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的話,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工程的背后……
為什么要實行供熱改造工程?學校打造生態(tài)校園的必然選擇
黨的十八大以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(tài)文明建設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工作,將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和“四個全面”戰(zhàn)略布局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,“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,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。倡導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開展創(chuàng)建節(jié)約型機關、綠色家庭、綠色學校、綠色社區(qū)和綠色出行等行動。”“堅持全民共治、源頭防治,持續(xù)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,打贏藍天保衛(wèi)戰(zhàn)”,并確立了“加快生態(tài)文明體制改革,建設美麗中國”的基本方略。
省委、省政府根據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作出的“著力加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,提高生態(tài)文明水平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不斷完善全省生態(tài)文明發(fā)展思路,著力打造以國家生態(tài)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(qū)建設為重點的生態(tài)戰(zhàn)略平臺,努力構筑堅實的生態(tài)安全、高效的生態(tài)經濟和繁榮的生態(tài)文化三大體系,促使全省生態(tài)文明建設保持良好的發(fā)展態(tài)勢。
作為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(qū),隴南的生態(tài)文明建設對陜甘川毗鄰區(qū)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。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(tài)優(yōu)先綠色發(fā)展,提出了“生態(tài)文明要快速推進,在綠色發(fā)展上走出新路子”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著力打造長江上游生態(tài)安全屏障,并取得了顯著成效。市政府、市質監(jiān)局等部門以及成縣政府先后發(fā)布了《隴南市2017年度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》、《關于加快淘汰燃煤小鍋爐的通知》、《關于印發(fā)<全縣燃煤鍋爐淘汰整治責任清單的通知>》等文件,要求學校關停燃煤鍋爐,進行供熱升級改造,以實際行動為地方生態(tài)文明建設作出表率,樹立標桿。
“學校是隴南唯一一所高等院校,我們有責任率先響應國家號召,踐行新發(fā)展理念,淘汰傳統燃煤小鍋爐,實施清潔能源供熱改造工程,努力嘗試走出一條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高等院校資源節(jié)約型、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型發(fā)展的新路子,理應為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打造碧水藍天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。”校長劉先春說。
如何實施供熱改造工程?BOT合作共建模式破解資金和熱源兩大難題
“7000余名師生如何溫暖過冬”,成為擺在學校黨委面前的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。對此,學校黨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,研究部署供熱改造項目具體事宜。學校所處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,財力緊張是不爭的事實。經費短缺問題,一直是制約學校又好又快發(fā)展的最大瓶頸。供熱改造,是一項必須要完成的任務!建設經費從何而來?這個棘手的現實問題,成了壓在學校領導頭上的一塊心病。
如何破解資金難題?學校領導苦思冥想,果斷決策,決定“走出去,請進來”,先外出學習取經,再行商議破題之策。在時間緊、任務重、環(huán)保要求高、成縣大管道燃氣不能保障正常供氣的情況下,學校分管領導、副校長任永峰帶領項目基建辦一班人利用“五一”假期,不辭勞苦,深入甘肅省人民政府、甘肅省水利水電學校、甘肅省中醫(yī)院、甘肅省中醫(yī)學校、甘肅財貿學院等單位考察了解煤改氣的運營模式和成功做法,并邀請有資質的設計單位來我校對校園現有供熱設備、管網系統進行了實地勘察,做出科學合理的初步勘察設計方案、項目改造概算及建議,為學校供熱改造項目提供決策依據。
學校充分論證并確定了“一次性設計,分區(qū)域布爐,分年度建設,以輕烴氣作為熱源,運營商投資建設、運營維護,學校購買服務”的供熱改造項目實施方案及基本工作思路。校長辦公會議定,南校區(qū)、校本部、北校區(qū)供熱改造項目采用運營商投資建設,即BOT模式于今年5月啟動實施;東校區(qū)供熱項目由政府、學校共建,擬定于2019年4月啟動實施。
任永峰多次主持召開供熱改造項目領導小組會議,安排部署施工圖設計、優(yōu)化設計方案、供熱面積分類統計、工程概算、咨詢設計等各項工作,并和有意向合作的運營商來校進行了對接洽談,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供熱改造運營。
經隴南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開競投標,甘肅萬潤卓益能源管理公司(以下簡稱“供熱公司”)成功中標。學校與供熱公司簽訂了投資建設協議,并授予該公司15年的特許經營權,合同期滿后由供熱公司將全部投入資產移交學校。通過采用BOT模式,引進資金3000多萬元,為工程進入施工建設階段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。資金這塊“硬骨頭”啃下后,成縣住建局燃氣管理辦公室具文批復,同意供熱公司購買運輸供暖燃氣燃油。至此,制約項目建設的“資金”和“熱源”兩大難題得以破解,項目終于落地生根。
如何推進供熱改造工程?項目基建辦、后勤處和供熱公司密切配合,確保進度
8月28日,學校供熱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建設。此時距離冬季供暖不足80天,如何確保在11月15日完成改造任務,責任重大,壓力空前。供熱公司向學校黨委立了“軍令狀”,作出了“排除萬難、確保如期供暖”的鄭重承諾。
劉先春高度重視項目建設工作,多次聽取專題匯報,并就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提出了明確要求。他要求各職能部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,全力以赴配合供熱公司,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,以“一天當三天用”的干勁,狠抓工程建設進度,確保師生溫暖過冬。

副校長任永峰了解燃氣站建設情況
任永峰數次深入施工現場,檢查指導,靠前指揮,統籌協調,一線辦公、一線協商、一線推進,協同項目基建辦、后勤處和供熱公司打出了解決問題、推進項目建設進度的“組合拳”。副校長張勇組織并帶領后勤處全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,及時拆除了燃煤小鍋爐,檢查并及時維修了暖氣管道,為項目建設工作提供了盡可能的支持。

副校長任永峰、張勇查看管網
供熱公司技術團隊、施工團隊倒排工期,緊張施工,晝夜奮戰(zhàn)。施工期間,正值成縣雨季,他們都是冒雨施工,在工地上一干就是16個小時以上。項目經理陳健勛、項目工程質量總監(jiān)白建軍等公司領導每天都在施工現場查看工程進度、解決技術問題,同工人師傅們一道加班加點,常常忙到夜間11、12點鐘。就是這樣,連續(xù)作戰(zhàn),日夜兼程,11月13日下午全部管道鋪設完畢、全部供熱設備安裝調試完成,為11月15日正式送暖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項目基建辦相關人員多次輾轉省市縣發(fā)改部門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、環(huán)保節(jié)能部門申報立項,進行項目評審,為項目落地做出了艱辛的努力。施工期間,他們又按照具體分工,盡職盡責,配合供熱公司現場施工,協調解決各種問題,為推進項目建設工作提供了最大便利和最優(yōu)質的服務。
在供熱公司、項目基建辦、后勤處三方密切配合下,大家一道搶時間、趕進度,克服雨天施工、工期緊、任務重、管網鋪設面積大等諸多不利因素,和時間賽跑,最終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。
剛剛大學畢業(yè)參加工作的該公司安徽籍女技術員王夢夢開鏟車挖地溝、駕駛三輪車拉材料、親自噴刷管道油漆,忙得不可開交。“我大學的專業(yè)是給排水管網科學與工程,但是為了趕工期,我就趕鴨子上架,有啥活干啥活,一天忙得暈頭轉向的,但想著這是一件為7000多名師生送溫暖的事情,也就不覺得累了,渾身充滿了干勁。”王夢夢對這段時間連軸轉的工作狀態(tài)毫無怨言。
供熱公司技術團隊、施工團隊的辛苦,全校師生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11月13日深夜11點多,寒風裂骨,現場工程師吳自軍、安徽籍水暖技術員吳師傅、深圳總公司管網技術員葉麗、內蒙古籍的燃氣工程師謝師傅和其他工人師傅們一道搶修漏水管網。這一幕感人的場景,讓圖書館任新強老師捕捉到了。他在家里準備了熱茶、水果和牛奶,拿到了施工現場,讓工人師傅們驅驅寒氣,以此表達對他們不辭勞苦、忘我工作的感謝。“學校的老師太熱情了,讓我們的心里暖暖的,我感覺我們再怎么辛苦再怎么付出都是很有意義的”,吳自軍說。在深冬的寒夜里,施工團隊和學校的老師們就這樣彼此溫暖著、彼此感動著。
通過競爭性談判、公開招投標形式引入有資質供熱企業(yè)參與學校供熱改造項目建設,一方面有效解決了資金問題,另一方面又為學校購買社會服務、企業(yè)運營維護的合作共建邁出了可貴的探索步伐,為下一步物業(yè)社會化提供較為成功的借鑒參考。”任永峰說。
學校供熱改造工程是一項節(jié)能減排、造福師生的“溫暖工程”。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,經過供熱公司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努力,共同克服了困難,圓滿地完成了項目建設任務,徹底告別了燃煤時代,有效減少了來自燃煤的污染,改善了空氣質量,為落實基本國策、營造良好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建設綠色環(huán)保型校園做出了貢獻
一股股暖流順著供熱管道緩緩地注入到了全校7000余名師生的心里,這個冬天、以后的許多個冬天,我們都將不再寒冷!只是因為,我們有了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!(文/楊 軍 圖/項目基建辦)